中伏是三伏的一个中间阶段,三伏并不属于节气。而中伏和节气只是恰好撞到同一天,所以容易让人分不清。让我们一起看看中伏是不是节气?中伏的由来解析是什么?

中伏是不是节气

中伏不是节气,中伏,字如其名,排在中间,是三伏中的第二位,又叫“二伏”。“伏“是阳气逼迫阴气只能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时间段会那么酷热的原因,而中伏是三伏中的中间段也是最热的时候。在夏至日过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一直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期间的那段时间被称为中伏。关于中伏有很多文言,如唐皎然《五言奉和陆使君长源水堂纳凉》:“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宋惠洪《夏日陪杨邦基烹茶分韵得嘉字》:“炎炎三伏过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宋曾巩《苦热》诗:“忆初中伏时,怫郁炎气升。”

中伏的由来解析

1、中伏的由来

中伏的由来要重伏天谈起,而伏天的历史又要追溯到很久以前,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在古代伏天时和其他节令没什么差别,民间都传承着很多习俗。比如初伏吃萝卜、饺子,中伏吃蔬菜和面,末伏种荞麦还烙饼加鸡蛋。唐皎然《五言奉和陆使君长源水堂纳凉》:“六月正 中伏,水轩气常凄。”

2、中伏面的由来

关于中伏有个吃面的典故,在中国古代我们所谓的面条不叫面条而是叫“汤饼”或“不托”。张岱所创作的《夜航船》一书中就有提到“魏作汤饼,晋作不托”这么一句话,面条就是经过汤饼的不断衍变,逐渐从汤饼变成面汤的发展过程。古时都是怎么做汤面的呢,就是一手托着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锅里撕片,形成“片儿汤”,他们熟悉的切法,让每一瓣片被撕得特别薄,就像蝴蝶的翅膀一般在空中扑腾几下就落入水中,所以他也有个雅名叫“蝴蝶面”。这种制汤面方法和我们现在的刀削面非常相似,一直到了晋代出现案板、擀面杖和刀,所以人们不再用手托着,而是利用工具做面,所以面条就有了新的称呼叫“不托”。北宋时期长条面就被创造出来了,称为“索面”,没到清明节的时候出现的面的形式更多样了。

总的来说,中伏不是节气,上述还帮助大家了解了中伏的相关由来,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