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将近,寒食节的时间一般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碍于有很多人对于寒食节并不是很了解,好比如寒食节为什么要吃冷食,想要了解关于寒食节吃冷食的寓意是什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起来哦!

寒食节为什么要吃冷食

古代中国人认为每个季节要取一次火,春天要取榆柳之火,夏天要取枣杏之火等。新年要用新火,不能再用旧火,代表一个周期的生死,也代表一个人生命的成长。因此在春天取新火的这段时间内,大家不要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用来代表一种新旧转化。因此,寒食节食用冷食应该与这一信仰有关,后面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但是,寒食节吃冷食,营养学证据是不足的。

如今,清明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已淡化,人们虽然仍喜欢吃艾草饼之类的食品,但更多的是热食,而且注重营养。事实上,有一部分人群是不宜吃冷食的。古人说,春天如果养育的阳气太微弱,夏天则易感寒为病。所以,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予以避免。清明时节饮食宜温,多进食韭菜等蔬菜,还应多食地瓜、白菜、萝卜、芋头等温胃祛湿食物。此外,清明节气中,护肝养肺的食物如荠菜、菠菜、山药,亦对身体有益。

寒食节吃冷食的寓意是什么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节吃冷食有哪些含义

第一,这个寒食,确实可以指冷掉的食物,一般都是在寒食节的前一天,把食物做好,然后第二天才食用,这样就可以避免开火了,像吃青团,就是因为要禁火吃冷食而发展而来。

第二,它也可以指清淡之物,宋代的杨万里,在《寒食节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中写道:“帛山恨骨已寒灰,尽禁厨烟肯更回。老病不禁馊食冷,杏花饧粥汤将来”。

杨万里的后两句就写出了,并非只吃冷食,因为自己身体虚弱,有点微疾,所以不能吃隔夜的冷食,所以它把杏花饧粥烫热之后拿来食用。诗句中的“汤”在句中意为“烫”,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加热。既然是“加热”说明禁火只是一个说法,真正最重要的是,吃些清淡之物,比如上面提到的饧。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这个饧食饧糖,煮大麦粥把饧糖浇淋在上面。

第三,冷食,也可以理解为“寒性之物”,现在很多人都这样以为,到了清明前后,天气也可以变得暖和起来,有时候天气温度高,再加上春天比较的干燥,所以很多人也把这个冷食,理解成为寒性的食物。

如今的寒食节,我个人认为,并不是说要吃冷的食物,而是要顺应节气,在饮食上做到降压减脂为主,比如多吃一些时令蔬菜还有水果,像苋菜、苦苣、山药、荠菜、菠菜这些都可以每天来一份,同时也可以吃些温性的食物,比如说羊肉、鸡肉或者是豆制品,这样有利于身体的生发。清明节前后饮食,要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尤其是肠胃不好的,更不要去吃冷食,我们要学习一下杨万里,杏花饧粥汤将来,吃的时候不忘加热食用,这样更有利于健康。

以上就是寒食节为什么要吃冷食相关内容,寒食节是传承下来的传统节目,还是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哈,看完这篇文章希望你们都有所收获。